童年时的那条路

我想很多人印象里,都会有一条路,抑或是地标之类。每当走到那里,就知道自己是回了故乡了,前面不远便是老家。即便路改了,地标不复存在,也会记得住,那里曾经是那个样子。

对我来说,它就是有大巴车过来,带人们离开乡村的那一条街。它也是我童年时期,凭一己之力能到的最远的地方。从那时候起,来自长辈与社会的教育引导便是:这里没有自己的未来,总有一天是会走出去,且不再回来的。自我能独立搭车离开的那一刻,故乡便开始沦为身后的一个印象了。

这些年求学工作渐行渐远。所谓的乡愁,大多只是寂寞时的牢骚、落魄时的念想而已。“乡愁”,已经被时代的大风刮散了。以如今便利的交通、高效的通信,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难以回归的地方、难以联络的人。有的,只是不可能再回归的心灵。

自问驱使我越走越远的到底是什么,也许聊起来总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话:生存压力、自由意志、前程发展等等。但我想最深层次的,最根源的,还是当年“一定要走出去”的那样一个观念。它使我成为了一个注定要离开的人。自我离开故乡,便也同归属之感无缘了。而后无论走到哪里,那里也只会成为下一次出走的起点。人生的选择,往往是离开的选择。

我至今走的,仍是童年时的那条路。

《童年时的那条路》上有2条评论

  1. 你这条自我实现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的,加油!我也要凭我自己的努力走出去,“一定要走出去”的信念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想法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